體形:
小體型貓,身材粗壯結實,四肢站立在地上的時候,從側面觀察身體形狀近似正方形。
頭部:
圓潤的頭骨,寬闊的胡須墊和挺直的鼻子,挺直的鼻子對著下巴,使得下巴很好的凸顯出來。
眼睛:
杏仁造型很大的眼睛,兩眼睛的間距不可以過窄,眼睛的顏色酷似榛子的顏色,同時黃色和綠色也是被允許了,除此之外的任何顏色都不被允許。
耳朵:
大而寬闊,給人的感覺象一個跟深的杯子一樣。過小的耳朵是一個嚴重的缺點。
頸部:
結實而短粗。
四肢:
腿部有豐富的肌肉感,由腿部逐漸延伸變細到象卵一樣形狀的腳部。在四肢內側有環狀斑紋,但是不可以連成一個象手鐲一樣的環,這些環狀斑紋都是斷開的。
尾巴:
纖細,尾巴的長度和身軀的程度近似。尾尖可以碰到肩膀。
毛色:
唯一被CFA認可的顏色:古象牙底色及毛尖染上深啡色,這便形成了深棕色的刺鼠斑紋。
披毛:
短而柔滑順密,緊緊的貼在身上。過于蓬松的披毛是缺點。
新加坡貓,又名陰溝貓、下水道貓。這種貓在原產地新加坡并不受歡迎,因早期常被迫寄居在下水道中,故得此名。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它們被發現,是體形非常嬌小的貓。1975年Tommy回到了美國,并帶回了3只新加坡貓,開始了繁育。在1981年由Hal和Tommy向CFA提出申請,并得到了CFA的允許,從此新加坡貓開始了在CFA的注冊和繁育。1988年,新加坡貓終于得到了CFA的肯定與認可,并允許新加坡貓參加冠軍賽。
新加坡貓體型細小,擁有如刺鼠般的毛色,相同的圖案亦可在阿比西尼亞貓,兔子,松鼠及地鼠身上發現。皮毛短而貼服,有光澤,前腿內側及后膝均有條紋;頭呈圓形,額上有“M”字斑紋標記,眼睛及耳朵非常大,眼睛可以是榛子色、綠色及黃色。所有新加坡貓均擁有同一顏色的皮毛,亦是唯一被CFA認可的顏色——古象牙底色及毛尖染上深啡色,這便形成了深棕色的刺鼠斑紋。它的毛色往往給人柔弱的感覺,但事實卻剛好相反,雖然個子細小,但卻是肌肉結實的貓咪。
貓在新加坡不受歡迎,所以這個貓種雖然保留下來,卻不習慣受人喂養。其實新加坡貓雖性情文靜,卻很有感情,對主人十分忠誠,喜歡與人作伴。它們好奇心旺盛且動作敏捷,經常活潑地跑來跑去。由于體型細小和叫聲寧靜,不會為主人帶來很多煩惱。缺點是新加坡貓比較好動愛玩和好奇,喜歡到處亂鉆,甚至鉆進下水道里,因此很多人不喜歡它。新加坡貓沒有攻擊性,即使家里有嬰兒仍可以放心飼養。
因為新加坡貓體型較小的關系,很多主人怕一次給貓咪喂太多會讓它們吃撐了。其實正常情況下,一只健康的成年貓咪是能自己控制食量的,如果你喂得太多,它們也不會把你給的食物通通吃光,而是等到餓了再繼續吃。不過幼貓就比較難控制自己的食量,有些貓咪是給多少吃多少,主人則要做好定時定點定量供應食物的工作。其實,相對于大體型貓咪來說,新加坡貓消耗也較少,主人可以稍微給它們少喂一些食物。如果擔心它們吃不飽,可以每天多給貓咪喂一次食物或適當地給貓咪零食。
喂養貓貓還需要注意一點,不要隨手從餐桌上拿起一樣吃的就給貓咪,要知道貓咪的身體狀況跟人類可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貓咪長期吃人類所吃的食物,可能會出現各種疾病——肥胖、高血糖癥、泌尿系統疾病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主人在給貓咪喂食前要先搞清楚這些食物是不是貓咪能吃的。
雖然新加坡貓現在已經是作為常見的家庭寵物,但是愛鉆下水道的習慣還是沒有改掉。因為貓貓尾巴根處的皮脂腺很發達,能分泌大量的油性物質,所以尾巴很易被弄臟。如果對其置之不理的話,就會發展成皮炎。所以要把臟的地方好好清洗干凈。和雌性相比,一般雄性的分泌物較多,特別是末被閹割的雄貓尾巴更臟。
清洗方法是:在尾巴臟處抹上香波,然后用軟牙刷輕輕刷洗。分泌物很多的尾巴根要特別細心地洗。之后用熱水洗去香波,拿毛巾擦去水分,再用吹風機吹干后,撲上香粉。如果不常清洗或是洗得太過頻繁,可能導致那里的皮膚脫落,從此不再長毛,易得傳染病,所以養護的時候要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