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俗稱“瘋狗病”,是一種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之人畜共患病,可于恒溫動物身上造成嚴重腦炎。
沒有接受疫苗免疫的感染者,當神經癥狀出現后幾乎必然死亡,通常的死亡原因都是由于中樞神經(腦-脊髓)被病毒破壞,病毒大量存在于發病者的腦脊液、唾液和體液中,絕大部分通過咬傷傳播。
很多含有傳染病的人或動物特別活躍,在沒有被激怒的情況下發起攻擊,展現其他不尋常的行為。狂犬病亦可以以麻痹方式出現,令患者顯得沉默內向。
每年,狂犬病在100多個國家造成數萬人死亡,受其影響最大的是那些缺醫少藥的社區。因為這些社區獲得衛生和獸醫服務的機會有限。
成功的狂犬病控制規劃由三個支柱組成:社區參與、教育、公眾意識和大規模犬只疫苗接種,以及在咬傷后獲得治療。各國正在為加強狂犬病應對、到2030年實現人類零死亡的目標行動起來,到那時狂犬病將成為歷史。
事實1:在出現狂犬病癥狀后往往是致命性的。
狂犬病既可感染家畜,又可感染野生動物。通過動物咬傷或抓傷(通常經由唾液)傳播至人。
狂犬病最初癥狀是發熱,傷口部位常有疼痛或異常刺痛感。在被咬傷后幾小時內徹底清潔傷口和接種免疫可預防狂犬病的發作。
95%以上的人類狂犬病病例發生在非洲和亞洲,主要涉及兒童。狂犬病從動物傳染給人,因狗咬傷的病例超過99%。狂犬病是一種被忽視的疾病,貧困和脆弱人群因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有限而成為主要風險群體。
教會社區特別是兒童如何避免被咬、了解動物的習性以及被咬后如何處理等,對于預防狂犬病至關重要。
世衛組織與多個合作伙伴合作,為全社區提供這方面的教育,幫助人們提高對狂犬病的認識,讓養狗者負起責任。教育能起到很大作用。正因為教育而保護了印度果阿一名被狂犬病狗咬傷男孩的生命。
建議游客在前往受狂犬病影響的地區之前接種疫苗。個人應咨詢其醫療保健提供者。每年全世界共有1500多萬人在被咬傷后接受狂犬病預防接種,估計這一做法每年挽救了眾多生命。
為了改善狂犬病暴露后的治療獲得機會,不丹政府承諾承擔狂犬病暴露后的治療費用。
狂犬病是利用疫苗可預防的疾病。給所有的狗包括流浪狗接種狂犬病疫苗,可防止狂犬病傳播給人類和其他狗被感染。
孟加拉國實行了一項具有成本效益的狂犬病消除計劃,他們大規模地給狗接種狂犬病疫苗,從2010年到2013年,狂犬病死亡人數減少了50%。坦桑尼亞、菲律賓和夸祖魯納塔爾的實踐也證明,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預防狂犬病。越南也制定了大規模給狗接種狂犬病疫苗的戰略。
報告被狗咬傷和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動物可改善資源分配,并改善人類和動物衛生部門的應對工作。
由世衛組織支持的一項肯尼亞研究表明,以社區為基礎的報告系統有助于改善人類和動物狂犬病病例的檢測。利用如狂犬病使命組織使用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等先進的技術工具,可以提高大規模犬只疫苗接種的效率。
狂犬病常常發生在衛生保健服務有限的偏遠地區。世衛組織倡導和支持創新機制和技術發展,以改善這些社區獲得治療的可能性。
在盧旺達已采用無人駕駛飛行器為狂犬病暴露后預防運送疫苗,并將血液運送到偏遠的醫療機構。
狂犬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意味著由動物傳染給人類。協調人類和動物衛生領域消除狂犬病的工作,這是長期防止人類狂犬病死亡的唯一途徑。
斯里蘭卡以及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采取跨部門的方式,給被狗咬傷的傷者接種疫苗,并為當地的犬只接種疫苗,已成功地減少了人類狂犬病的死亡。
世衛組織與農業和動物衛生戰略伙伴合作,支持獲得價格合理、安全有效的疫苗。世衛組織制定技術指導,支持各國政府提高實驗室能力,加強疾病監測。
世衛組織、糧農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全球狂犬病聯盟已啟動了全球抗擊狂犬病倡議。
這一行動標志著人類和動物衛生部門首次共同致力于消滅狂犬病戰略。“聯合抗擊狂犬病”平臺將有助于促進和協調為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到2030年人類狂犬病零死亡”目標的全球努力。
目前正在制定一項戰略計劃,以促進為預防狂犬病進行投資,并為各國實施“同一個健康”跨部門的狂犬病消除計劃提供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