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貓在基因上有區別嗎?
恰如其分地命名的“orange”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而不是Y染色體上,負責橙貓產生色素褐黑素,賦予它們標志性的顏色。在橙貓中,這種色素被表達出來,而不是黑色或棕色的真黑素被抑制。
值得一提的是,“orange”基因在X染色體上的存在是性別連鎖的,這意味著貓的性染色體實際上會影響它們的顏色。具有一條X染色體的貓可以是橙色的,也可以是非橙色的,只需要一個突變就可以變成可愛的南瓜色。具有兩條X染色體的貓最多可以有兩個基因拷貝,因此需要兩個突變才能完全是橙色的——如果它們沒有該基因的拷貝,它們將是非橙色的,或者玳瑁色。
那么,雌性橘貓有多稀有呢?由于這種遺傳怪癖,每一只雌性姜貓大約有三只雄性。
此外,毛色可以與其他方面聯系起來,例如性別(姜黃色的公貓多于母貓)或品種。這些領域在研究方面代表性不足。Daniel Warren-Cummings指出:“有一個普遍的神話,即公貓比母貓更‘友好’,如果這是真的,這可能是更多人認為姜貓‘更友好’的原因,但現實情況是,這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研究怎么說?
貓無疑是一種富有表現力的小動物。最近的一項研究確定了276種獨特的貓科動物面部表情,而2021年的一項研究確定了七種不同的貓科動物性格特征。所謂的“橘貓行為”模因將這種貓描繪成一種可愛的混亂代理人,比它們的貓科動物兄弟更愚蠢。然而,這種描繪與它們的皮毛顏色有什么關系呢?
雖然一些研究表明行為和毛色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系,但重要的是要明白,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這一觀點。在考慮貓可能以某種方式行事的差異時,對毛色的考慮并不是塑造我們決策過程的關鍵因素。
在一項針對家貓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關于毛色和性格之間的潛在關系,結果喜憂參半。他們發現,與其他顏色的小貓相比,橘貓被認為相對友好,同時不太冷漠和害羞。然而,這項研究和其他類似的研究都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這些都是基于人類對貓的主觀觀察。
“許多關于行為和外表的研究都是對主人/護理人員的調查或問卷調查,我們必須明白,個人對'友好'等標簽的理解會有很大差異,”沃倫-卡明斯解釋說。“此外,許多基于人格/外表的研究著眼于其他類型的人格,例如'固執',大多數可信的行為主義者不會關注或描述,因為它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術語,來自于人類中心主義和擬人化的觀點人與貓之間的互動。
“迄今為止,幾乎沒有證據表明不同顏色的貓之間確實存在這些感知差異,”主要研究作者Mikel Delgado在當時的一份聲明中解釋說。“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能成為進一步研究哪些品質會影響寵物貓的收養和保留的起點,以及貓的性格差異是否存在遺傳或物理基礎(如毛色)。
為什么橘貓的性格被認為與眾不同?該研究的作者認為,這可能取決于媒體對他們的描繪方式。他們指出,一些橘貓卡通人物如“莫里斯”和“加菲貓”,雖然都被描述為懶惰和憤世嫉俗,但這些特質并不總是積極的。然而,這些角色在美國文化中非常受歡迎,這可能影響了人們對橘貓的看法。
“有趣的是,對美國文化中一些最著名的橘貓的描述,例如莫里斯,”世界上最挑剔的貓“[...]而被描述為懶惰和憤世嫉俗的加菲貓[...]并不積極。然而,根據銷售和廣告,這兩個貓角色在美國非常受歡迎,“他們寫道。
“一種可能性是,橘貓在廣告和其他流行媒體中被高度擬人化的趨勢影響了它們的受歡迎程度。例如,莫里斯和加菲貓都被描繪成能夠說話。
那么,貓的品種是否會影響它們的行為呢?“品種在行為中的作用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樣重要,但它在貓的行為(如果有的話)中起著比毛色更大的作用,”沃倫-卡明斯說。“例如,某些品種的貓被認為更容易患異食癖,即食用不可食用的材料(例如。暹羅人或東京人),而有些品種被認為更發聲(再次,暹羅人或東京人)。
“重要的是要記住軼事,可以公平地得出結論,大多數貓品種都是出于審美原因而不是行為原因而選擇性繁殖的。這不像選擇犬種來提供某種服務或擅長某種技能。大自然創造了現在被稱為'moggie'的東西,然后人類的篡改導致了其他品種的發展,主要是為了外觀,“沃倫-卡明斯說。
2016 年一項針對純種貓的研究調查了它們的性格特征是否與它們的品種、圖案、眼睛顏色或毛色有關。注冊的單品種貓的主人被要求完成一份關于貓行為的問卷調查,最終分析包括 394 項調查。
分析中包括的品種是阿比西尼亞貓、孟加拉虎貓、伯曼貓、緬甸貓、德文雷克斯貓、緬因貓、挪威森林貓、東方貓、波斯貓、布偶貓、暹羅貓和東京貓。毛色包括刺鼠色、黑色、棕色、肉桂色、藍色、淡紫色、小鹿色、焦糖色、灰褐色、紅色、奶油色、藍色奶油色、杏色和白色。
“我們對品種的了解是,健康狀況可能比行為特征更容易遺傳,某些品種的發展導致貓的福利和福祉下降,”沃倫-卡明斯解釋說。“我們知道具有極端一致性的品種,例如短頭”——頭骨較短,很像哈巴狗——“可能會出現呼吸和進食困難。
該研究的作者假設,當一個基因影響兩個或多個性狀時,多效性可能會在選擇特定顏色時無意中發生。然而,盡管在人格特征和毛色之間發現了一些關聯,但當控制貓的品種時,情況發生了變化。
我們的假設是,毛色和行為之間的聯系應該獨立于貓的品種。然而,這種聯系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得到證實。有趣的是,我們發現行為和毛發類型之間的關聯幾乎都可以歸因于基于品種的行為差異。這表明,貓的行為可能更多地受到品種的影響,而不是它們的毛色。
盡管有些研究表明毛色和行為之間可能存在聯系,但這些研究的結果并不一致。這可能是因為毛色并不能完全反映貓的遺傳背景和環境經歷,而這些都是影響貓行為的重要因素。此外,人們對貓的行為和毛色的觀察往往受到個人偏見和主觀判斷的影響,這使得結論的可靠性受到影響。
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深入探討貓的行為和毛色之間的聯系。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貓的行為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包括它們的品種、遺傳背景、環境經歷以及人類對它們的照顧和訓練。當我們想要了解和理解貓的行為時,我們需要考慮到所有這些因素,而不是僅僅關注它們的毛色。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響了貓的行為呢?是先天還是后天?
沃倫-卡明斯認為,在貓的行為中,“自然”和“養育”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他解釋說,雖然品種和毛色對貓的行為方式沒有太大影響,但有些特征確實具有遺傳學根源。例如,“大膽”(又名自信)被認為是一種可遺傳的遺傳特征。
然而,貓的社交方式是它們行為方式的關鍵。沃倫-卡明斯指出,“養育”部分與敏感社會化期間或2-7周的良好社會化有關。這段時間的良好社會化會影響貓在余生中的行為,包括它們的信心、接近人并參與新的或新穎的刺激的意愿。
因此,盡管橘貓可能被描繪為愚蠢的形象,但它們迷人的奇怪行為可能與毛色無關,而是受到自然和養育的影響。重要的是要記住,每個貓都是獨特的個體,具有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