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gress id="q8fs7"></progress>

  • <menuitem id="q8fs7"><ins id="q8fs7"></ins></menuitem>

      <menuitem id="q8fs7"><ins id="q8fs7"></ins></menuitem>

      1. <samp id="q8fs7"><ins id="q8fs7"><ruby id="q8fs7"></ruby></ins></samp>

        <nobr id="q8fs7"><ins id="q8fs7"></ins></nobr>
      2. <tbody id="q8fs7"></tbody>
        1. 近來,網絡上涌現出了一批提供“寵物溝通師”服務的文章和視頻。這些所謂的溝通師聲稱能夠聽懂小動物的內心話,成為寵物與寵主之間的“翻譯”,可以幫助雙方實現“精神交流”。他們的服務對象不僅限于常見的貓狗,還包括烏龜、兔子、貓頭鷹等各種寵物。

          許多網友分享了他們購買寵物溝通師服務的經歷,一些人認為這些溝通師純粹是胡扯,并不靠譜。然而,也有一些人表示,寵物溝通師真的觸動了他們的情感深處,讓他們覺得“我家的貓咪真的很懂事”。還有一些人認為,寵物溝通師的存在,更多的是為了給養寵人士提供情緒價值,而不是真正與動物進行對話。

          寵物溝通師服務在網絡平臺上的迅速興起,這到底是“智商稅”還是“情感消費”呢?為了探究真相,記者進行了相關采訪和調查。記者注意到,目前的寵物溝通師服務形式多樣,不僅限于網絡交流,有些溝通師還會提供上門觀察動物的服務,以實現更精準的溝通。此外,寵物溝通師的收費標準也不統一,有的通過私下轉賬,有的在電商平臺上進行交易。不僅如此,不同價格的差距也很大,從每單20元到400元不等,甚至還有店鋪推出6300元的動物溝通年卡。

          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寵物溝通師”能找到上千種結果。其中,不少是網友分享的消費經歷,但也不能排除這些帖子是否為引流的“軟廣告”。同時,也有一些消費者反映在下單“寵物溝通師服務”后遭遇騙局,想要退費卻遭遇維權難的問題。當記者以顧客的身份咨詢了一家提供“寵物溝通師”服務的網絡店鋪時,詢問收費標準,對方回答:“68元2個問題,78元3個問題。”當問及結果的準確性時,對方迅速發來一大段文不對題的模板答復,提煉出來的意思是:“不保證百分之百準確,我們不靠猜和算,想要更多地了解你的寵物,可以試一下。”但是當記者再次追問“店里溝通師的從業年限”時,對方不再進行任何答復了……

          據了解,在寵物行業快速發展的國外,寵物溝通師的出現和興起時間更早。據《每日郵報》報道,2020年美國費城有一位名叫妮基的律師因工作不滿意而改行做了寵物溝通師。她開始練習與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寵物進行對話,通過建立網絡社群推廣服務并獲得了穩定的收入。

          而江蘇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趙偉認為,養寵人士和寵物之間存在語言障礙,花錢進行“跨界交流”,其實在對話過程中存在主觀添加個人想象的成分,“一般來說,人會把自己觀察到的動物行為進行理解和再詮釋。至于這個寵物溝通師所講的到底是動物內心的想法還是在揣摩養寵人士內心的想法那就不可知了。”一名心理咨詢師也告訴記者,心理學專業領域有一個叫作動物心理學的分支學科,著重于通過動物行為分析其心理動態。但是就目前網絡傳播的寵物溝通師文章來看,大多數人遠未達到專業標準,只是用一些寵物的共同特點去套,而且大部分是好話鏟屎官一聽就會覺得很準。另一方面,若從滿足養寵人士情緒價值的角度來看,寵物溝通師還是比較有前景的。畢竟目前養寵人士都很愛自己的貓狗也愿意花錢投入,而且它確實能幫助人緩解精神壓力滿足情感需求。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良善對于下單后遇到的問題表示,消費者下單寵物溝通師服務遇到騙局,目前維權難點在于,我國法律對于寵物溝通師還沒有明確的職業界定,還沒有形成相關的行業與法律體系。立法部門可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寵物溝通師的職責及法律責任。同時,社交平臺對用戶發布的寵物溝通師相關的業務以及涉及金錢交易的行為,要從嚴審核與把關。如若消費者因此遭受損失的,社交平臺或將承擔連帶責任。

          掃碼進群(如群滿請諒解)
          長按或截屏保存,再用微信掃一掃
          點贊 ({{click_count}}) 收藏 (4)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